王纲:“第三课堂”是校外实践的生动诠释

2021-10-25 18:06
编辑: 杨喜龙
来源: 新华网

       编者按: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围绕着高质量发展主线展开。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因材施教,静心思考课堂教学改革新生态,潜心研究不同学段教育新内涵。西安市教育局副局长王纲认为“第三课堂”是校外实践的生动诠释,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实践学习锻炼的“第三课堂”,不仅是校内传统课堂的延展,更是打破学生年龄、班级界限,建立了学生学习成长的共同体,将他们从学校引向社会,必然会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新华网:什么是“三个课堂”?

       王纲: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校外实践,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契合不同学段、不同年龄段学生成长的特点、规律和期望,由学校主导统筹,社会力量紧密配合积极参与,做得更加高效务实,又具有广泛的吸附力?科学智慧地破解这个瓶颈问题,就成为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陕西省教育厅刘建林厅长首创的“三个课堂”之“第三课堂”给出了系统解决的答案,精准地开出了药方。

       顾名思义,在学校教室里的教学为“第一课堂”,所有校内资源育人为“第二课堂”,校外社会实践学习锻炼为“第三课堂”。“第三课堂”强调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要让学生活动从学校延伸到校外,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拓展到“第三课堂”,让学生走进社会实践这个大熔炉里,去体验社会、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锤炼意志、陶冶品行、完善人格,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基。

       新华网:如何践行“第三课堂”?

       王纲:践行“三个课堂”,拓展丰富、用足用活“第三课堂”正当其时、势在必然。总结探索开展校内“第二课堂”与校外“第三课堂”有机融合,实现校内与校外素质教育的横向融通,着实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用有效有力的方式和途径。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实践学习锻炼的“第三课堂”,不仅是校内传统课堂的延展,更是打破学生年龄、班级界限,建立了学生学习成长的共同体,将他们从学校引向社会,必然会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让“第三课堂”发挥最大功效和潜能。

       要做好“第三课堂”,除了要与“第二课堂”进行有效衔接、有机融合,还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以学校老师为主导,其他社会人士、志愿者密切配合,才能实现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融合培养,才能实现校内校外素质教育的连续性。二是校外实践不能变相给学生和家长增加负担,校外也要减负,不允许变相给学生布置作业等。三是既要让学生经风雨见世面,又要确保学生校外实践活动的安全和健康。

       “第三课堂”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注重五育融合培养,支持做实“双减”、五项管理和课后服务,发展素质教育,让学生接受最适合的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个课堂”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要系统思维、统筹谋划。“第三课堂”更要进行课程精心设计和课堂有效组织,把育人功能精准融入进去,让社会课堂真实发生,让育人效果实践生成。

       积极探索实施“第三课堂”的“1+N”模式,努力提供高质量服务。“1”就是“第三课堂”。“N”就是“第三课堂”丰富多彩的实践载体。组织学生走进各种类型的研学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劳动实践基地、市民体验基地、产教融合基地。引领学生进入文化馆、科技馆、艺术馆、体育馆、博物馆、少年宫等校外公共服务场所。学校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岀校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助推学生实践历练、健康成长。“第三课堂”应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形成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经验和模式,切实遵从学生的兴趣爱好意愿,设计体验性、趣味性、互动性、合作性和综合性的活动载体,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选择。

       新华网:“第三课堂”应该从哪些主题开展?

       王纲:开展高校校园实践“第三课堂”,体验感受大学学习生活情景。西安高校众多且各具特色,可统筹激活高校特有的场所资源接纳学生暑期实践。发挥好高校教师作用,为学生提供科学、高效、新颖的直观体验。可组织中学生走进职业院校参与体验技能操作实践,感受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的内涵和魅力。也可与留校大学生交流互动、换位分享心得。

       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实践“第三课堂”,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感情怀。利用西安及其周边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发打造精品红色研学线路,比如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延安革命圣地、渭华起义教育基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等。让学生现场体验感受党的奋斗史,传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引导中小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开展文化艺术实践“第三课堂”,滋润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组织学生走进美术馆、音乐厅等艺术殿堂,通过音乐会、艺术作品参观、展示、交流、微型讲演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增强审美情趣、体验高雅艺术。立足传承与发扬陕西本土民间艺术,开设剪纸、秦绣、面花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课程。也可以进一步深化民间美术如户县农民画的赏析学习,通过“民间艺术之旅”引导更多的孩子触摸传统文化,走近非遗项目,受到更多的艺术熏陶。也可走进西安易俗社等,感受本土秦腔艺术的经典传承。

       开展博物馆主题实践“第三课堂”,感受文博资源历史厚重积淀。利用西安数量众多、品质优良的博物馆资源,建立博物馆课程校外研学基地。让学生走进军工企业、老厂房等,感受工业变迁和城市记忆。走进中医馆、药王故里,了解认知中华传统医学宝贵财富的特有价值。可以与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等著名文博单位,联合开展各类博物馆主题实践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分层次、分主题、定制化的“博物馆探究研学”活动,使博物馆成为学校学习的有效延伸。

       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第三课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设田间耕作、家政、地方美食制作、微型景观制作、木工制作等劳动教育的“第三课堂”。组织学生去农场、车间、粮油基地等地方,干农活、知农情、体农艺。鼓励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学习劳动知识、培养劳动能力、发展劳动素养、增长实践智慧。

       开展体育教育实践“第三课堂”,丰富滋养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动员、鼓励社会体育设施场馆免费或低费向学生开放,学校有组织的区分年龄段参与适宜的体育研学活动。也可与社会体育俱乐部联合举行单项或多项竞技性体育实践。今年,全运会在西安举行,新建的西安奥体中心等系列场所都可作为今后体育研学的绝佳场所。

       开展自然探索实践“第三课堂”,持续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最好的课堂不只是在学校,而是走进大自然。充分利用地方自然资源,根据不同学段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需求,为孩子们定制适合他们的“自然探索”课程。例如,走进生态公园,开展“课程入公园”、“解说游公园”、“公园清洁行动”等系列活动。以西安“三河一山”绿道等为载体,组织开展绿道毅行、健步走、摄影、绘画等系列文体活动,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开展夏令营实践“第三课堂”,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合作共赢。通过参加市内市外各种类型夏令营,让学生参与群体情景活动,在群体活动中既张扬个性又注重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也可组织境外学校夏令营,促进教育对外合作交流,让学生具有世界眼、中国心,更富有家国情怀。

       开展国防教育主题实践“第三课堂”,增强国防意识,激发爱国情怀。统筹组织学生走进军营、警营、军事展览馆、国防教育基地、军训基地等体验参观、实践厉炼,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深植国防意识,牢固养成保卫祖国人人有责的自觉,努力增长知识和本领。

       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实践“第三课堂”,养就社会公德和爱心互助精神。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区劳动和志愿服务。鼓励学生在家庭帮做家务劳动,感恩父母、感知生活、感悟人生。

       新华网:开展“第三课堂”意义几何?

       王纲:高质量的“第三课堂”,更应体现其趣味性、开放性、吸附性、综合性、实践性,注重统筹和整合,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社会生活,在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激励学生全面成长,同时为孩子们打开感知、探索世界的另一扇窗口。“第三课堂”不仅为学生的知识实践提供了广阔的时间与空间,也有利于学校积极探索打破学科界限、全学段参与、全领域体验的社会实践路径,不断总结形成“第三课堂”的区域特色经验和多样化模式。“第三课堂”既是学校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也是衔接打通学生学科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历练的“最后一公里”。“第三课堂”空间广阔、大有作为,也必将成为五育全面培养、完善健全人格的生动社会实践和成功育人模式。

01007027001000000000000001111214112799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