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丨“出大力、流大汗的少了,懂技术、有手艺的多了”——来自出陕务工专列的观察

2022-02-12 18:07
编辑: 张思思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西安2月12日电 题:“出大力、流大汗的少了,懂技术、有手艺的多了”——来自出陕务工专列的观察

  新华社记者张斌

  秦巴山区深处,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的火车站,K4258次务工专列载着上千名务工人员前往江苏、上海等地。

  这是一列专门从秦巴山区开往沿海城市的务工专列,至今已连续开行20余年。

  因为列车沿途经过陕西多个“务工大县”,每年正月十五前后,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都会专门组织工作人员,一头对接当地政府、老乡,另一头对接用工企业,提前安排运力。

  紫阳火车站开行务工专列送老乡们返岗。(受访者供图)

  李银昌是中国铁路西安局安康车务段职工,组织客源已经10余年,他发现外出务工的老乡们正在发生变化。

  “以前,很多老乡外出一身工服,回乡还是一身工服,有的手里拎着塞满工具的塑料桶,背上背着大包铺盖卷。”李银昌说,“外出务工者多,车厢里都挤不下,老乡行李也多,我们得帮忙一趟趟往车上搬。”

  “这两年变化最为明显。”在李银昌看来,现在外出务工的老乡讲究多了,出门、回乡都是一身新衣,一个拉杆箱就装完了所有物品,并且以前大家抢着买硬座,现在卧铺最吃香,还有不少人会选择更加快捷的高铁、飞机。

  紫阳火车站工作人员为候车旅客答疑解惑。(受访者供图)

  去当地政府和村庄收集老乡们的出行需求时,李银昌和同事们还发现:过去,外出的老乡多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工作,这几年则更多向技术密集型行业延伸。整体来看,出大力、流大汗的少了,有技术、有经验且经过系统培训的新型产业工人多了。

  务工人员的“转型”,也折射出秦巴山区的变化。陕西省安康市、汉中市多个县区的人社部门负责人说,近年来,秦巴山区开办了种类丰富的社区工厂、企业,留下一大批“归雁”,而不少老乡也参与到多种多样的技能培训中,他们务工的选择面多了,劳动强度小了,收入正不断上涨。

  旅客在汉中火车站乘坐务工专列准备出发。(受访者供图)

  在紫阳火车站,36岁的李红喜和同伴们准备乘火车前往苏州。“我在建筑工地搬过水泥、送过水,以前就靠出苦力、出蛮力赚钱,前两年在家乡专门学习了修脚手艺,在苏州干得挺好,也积累了经验,这次希望能和同乡开个属于自己的修脚店。”

  为了适应老乡的变化,铁路部门的服务也在转型。“以前是我们定好开车方案,乡亲们‘被动’抢票,现在是乡亲们提需求,我们有针对性地制定开车方案;以前为了乡亲们‘走得了’,我们更多地加挂硬座车厢,现在为了乡亲们‘走得好’,我们增加卧铺票额、改善候车环境,让他们旅途更加舒心。”李银昌说。

01007027001000000000000001111215112836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