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东方宝石”从秦岭飞向世界各地

2022-03-25 09:36
编辑: 王智超
来源: 陕西日报

  张军风(左)检查雏鸟健康状况(资料照片)。受访者供图

  她坚守在野生动物保护一线,与朱鹮相伴20年。为保证朱鹮繁殖数量逐年增长,她潜心研究饲养技术,彻夜守护每一个幼小的生命。在她的努力下,曾经濒临灭绝的“东方宝石”朱鹮从秦岭飞向世界各地。她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朱鹮妈妈”。 她,就是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朱鹮管理部部长张军风。

  张军风曾先后获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个人”、省林业局“林业科技先进个人”、省林业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近日,她又荣获“陕西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

  ■ 细心守护 闯过朱鹮安全越冬第一关

  “我守护朱鹮已经20年了。20年来,我见证了朱鹮种群和栖息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希望未来它们可以拥有更好的生存环境。”3月7日,张军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

  1992年,从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保护专业毕业的张军风,被分配到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原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工作。

  2002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省林业部门调运60只朱鹮到位于楼观台的省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饲养,照顾朱鹮的重任落在了张军风的肩头。“那是我首次接触到朱鹮,我的任务就是在保证朱鹮种群安全的基础上,让它们繁殖得越多越好。”张军风笑着说,“当时我对朱鹮的饲养一无所知,担心得整夜睡不好觉。”

  为了更多地了解朱鹮,张军风购买了市场上销售的所有有关朱鹮的书籍、资料,并虚心向洋县朱鹮保护站的技术人员学习、请教。

  那年冬天,是对张军风和她带领的朱鹮饲养技术小组的一次严峻考验。初到秦岭北麓,又恰逢关中地区极为寒冷,朱鹮能不能安全越冬,直接关系到朱鹮人工饲养种群能否在秦岭以北立足。针对朱鹮栖息地洋县没有积雪的现实情况,张军风大胆提出了朱鹮耐受性试验和保温措施相结合的方案:将朱鹮笼舍用塑料布封住,里面悬挂保温棚,用于救治冻伤、有病的朱鹮;在地面铺设草垫,放置粗的树干,供不能及时上架的朱鹮栖息;放长流水以防水池结冰和泥鳅死亡;采取饲料多样化等措施,帮助朱鹮越冬。张军风晚上经常坚守在一线,通宵值班,密切关注朱鹮种群的动态,以便遇到突发事件及时处理。整个冬季,基地未发生一例朱鹮因低温而死亡的事件。

  ■ 攻坚克难 提高朱鹮人工育雏成活率

  每年3月到6月是朱鹮的繁殖季节。为确保朱鹮种群顺利繁殖,张军风很少休假,吃住都在孵化室隔壁的值班室。从饲料配制到巢框安置、从朱鹮配对到一对对朱鹮步入爱巢……担负朱鹮饲养繁育工作的她总是奔波在一线。

  从人工孵化到雏鸟出壳,每一只朱鹮雏鸟从50克长到1500克,都需要50余天的日夜守护,微小的温度波动都可能导致朱鹮雏鸟生病甚至死亡。 每年长达数月的孵化育雏工作,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体力上,对张军风都是严峻的挑战。每一只雏鸟成长的背后,都倾注着她无数的心血与汗水。“很多新生的朱鹮,都是我亲手喂水喂食,一天天看着长大的。”张军风深情地说。

  在人工育雏的过程中,张军风将按日龄控制育雏器温度改成按体重控制温度,有效解决了同日龄雏鸟生长差异大的问题,提高了朱鹮人工育雏成活率。在她和朱鹮饲养技术小组成员的辛勤努力下,朱鹮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2005年至2007年,张军风带领朱鹮饲养技术小组对笼养朱鹮种群的14对朱鹮进行了义亲抚养试验,其中7对朱鹮义亲抚养成活11只朱鹮雏鸟。朱鹮义亲抚养试验的成功,不仅拓宽了朱鹮育雏渠道,降低了人工成本,也说明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朱鹮自然繁殖并没有完全退化,为下一步朱鹮野化训练、野外放飞后的自然繁殖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交流学习 为朱鹮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随着秦岭北麓朱鹮种群的稳定和逐渐增长,中国的朱鹮保护工作得到外国友人的肯定。省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先后多次接到捐赠的孵化器、育雏器和监控设备。2004年9月,日本中国朱鹮保护协会邀请张军风以讲师的身份赴日本参加中日朱鹮保护交流会。

  2008年4月,省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和浙江大学合作开展朱鹮科研工作,向浙江省德清县调运10只朱鹮。在这次朱鹮调运过程中,张军风多次前往德清县对朱鹮笼舍和设施进行检查并指导朱鹮繁殖育雏工作。2012年,上海野生动物园从省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引进朱鹮,张军风也受邀到上海给予技术指导,使上海野生动物园朱鹮种群稳定并逐渐增长。

  经过20年的努力,张军风带领朱鹮饲养技术小组先后攻克了朱鹮人工育雏、自然育雏和义亲抚养3大技术难关,共繁殖成活朱鹮500余只,在我省的周至、宁陕、华阴等地放飞朱鹮140余只,为朱鹮保护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记者 杨小玲)

01007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50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