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颗卫星搜救载荷中 有4颗西安研制

为应急救援提供“中国方案” 北斗搜救载荷加入国际搜救卫星组织
2022-04-08 09:35
编辑: 张思思
来源: 西安晚报

  近日,国际搜救卫星组织第66届理事会确认北斗系统搭载的6颗搜救载荷符合全球中轨卫星搜救系统空间段标准要求,标志着北斗系统加入国际搜救卫星组织的技术审核工作全部完成。这是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化工作取得的又一次重要进展,将有助于我国履行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提升全球遇险与安全报警效率。在所有通过国际搜救卫星组织审核的6颗卫星中,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承担了其中4颗卫星搜救载荷的研制工作,均工作在中轨道上。

  卫星入轨后,开展了星地联调、在轨测试和入网测试。经过三年,历时多轮的审查、测试和复核,对国内外不同区域充分验证了北斗搜救载荷的遇险信号转发性能。

  对标国际规则

  北斗搜救载荷走向“国际范儿”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承担研制的北斗搜救载荷,最大的特点是工作带宽比较窄,指标要求比较高。西安分院在早期的研制经验基础上,开始了北斗卫星搜救载荷的研制。

  据西安分院负责北斗三号卫星搜救载荷总体设计任务的袁国靖介绍,该搜救载荷主要包括六台单机,其中研制难度最大的是变频器里的晶体滤波器和固态功率放大器(以下简称固放)两台产品。早期从事搜救载荷的研制工作的确为从事北斗搜救载荷的研制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在北斗三号卫星部件100%国产化的目标要求下,要实现晶体滤波器和固放的国产化应用,成为研制任务中必须跨越的障碍,这也是实现搜救载荷下行信号正常工作必须要满足的技术要求。

  最终,西安分院通过调整模块指标才实现了应用的目标。而在国产化固放的研制过程中,由于频率资源的要求,该固放的指标要求比一般的固放产品要求提升了一倍,并且要在两种不同的模式下工作。在西安分院微波所设计师和总体设计师的共同努力下,该固放成功实现了自主的国产化研制。

  最终,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国产化搜救载荷成功在北斗三号卫星上实现应用,北斗卫星搜救载荷全部11项指标通过国际搜救卫星组织的技术审查。

  聚焦国计民生

  看搜救载荷如何工作

  在全球的任何地方,海上、航空飞行区域,地面上的沙漠、森林等偏远地区,在这些普通手机信号无法覆盖的地方,只要你有一台国际搜救卫星组织的地面应用终端,就可以在遇到特殊情况时通过国际搜救卫星组织的卫星实现定位,并及时得到救援。

  以海上的远航船只为例,当航行在海上的船只遇险后,使用国际搜救卫星组织地面终端的人员,可以通过主动触发或者因为终端遇水而被动触发后,所有加入搜救组织的卫星中离事发地最近的一颗卫星的搜救载荷将接收到地面终端的信号。随后,卫星会将接收到的终端信号通过搜救载荷转发到卫星信号接收的地面站,地面站进行定位并对人员位置进行识别。之后,该站会将识别到的信息传递到具体负责地面搜救的工作站进行登记,搜救工作站会通知救援人员前去救援。

  加入国际搜救卫星组织,更重要的意义是使中国的北斗三号卫星系统融入国际应用。下一步,我国将继续优化提升北斗三号卫星国际搜救服务性能,加快北斗特色返向链路国际化应用推广,基于北斗国际搜救服务完善我国陆上个人救援、航空遇险跟踪、海上遇险搜救体系建设,为全球航海、航空和陆地用户提供“北斗守护”和应急救援的“中国方案”,让中国北斗更好地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记者关颖 实习生康雅洁

 

01007027001000000000000001111215112854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