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运会场馆这样用

2022-06-28 09:34
编辑: 詹乐游
来源: 西安日报

    蓝天下的西安奥体中心。 (首席记者 王健 摄 资料图片)

  27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西安市十四运会场馆赛后运营管理指导意见》,根据指导意见,我市将做好十四运会场馆的赛后运营管理,通过多种方式,最大限度满足市民健身需求,实现场馆建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惠之于民。

  培育引进持续性的品牌赛事活动

  以十四运会场馆为主要场地,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精品赛事,打造本区域品牌赛事,以举办赛事为牵引,增强场馆的运营活力。科学统筹我市全年赛事安排,根据我市体育场馆类型、功能、规模等条件,场地安排向十四运会场馆适当倾斜,为场馆发挥功能创造条件。

  发挥西安奥体中心引领示范作用,给予政策支持,利用场馆的建筑、喷泉、灯光、环境要素等,将十四运会场馆打造成为西安的地标性建筑、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旅游目的地、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充分利用现有场馆设施,培育、引进本场馆持续性的品牌赛事或活动,打造赛事主场文化。其他十四运会场馆以文旅为依托,利用周边环境因素,丰富体育消费内容,拉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结合融合。支持运营方以场馆为平台,研发西安体育文创产品,深度挖掘十四运会场馆有形及无形资产的商业开发。结合场馆特征、区位等优势,有效整合体育、健康、文化、旅游、会展、休闲、娱乐、商业等功能,举办体育博览会、体育嘉年华等活动。鼓励十四运会场馆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专业训练、青少年培训和大众培训的服务,推动体育培训市场发展,打造多功能、多业态、高效益的体育消费集聚地。

  充分发挥西安市国家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优势,利用十四运会场馆,开展体育论坛、信息交流、科学研究、赛事举办等活动。争取将西安奥体中心、丝路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培训基地及周边配套打造为国家级综合体育训练基地,阎良及西咸新区同样利用全国性专业场地优势,积极引进专业训练队或俱乐部落户西安,重点打造专业化马术、轮滑、攀岩、小轮车训练基地,推动形成场馆运营与体育产学研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格局。

  形成“场馆+学校”合作模式

  充分利用十四运会场馆资源,针对“双减”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需求实际,适当增加场馆开放频次,合理安排场馆设施,为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及运动队训练创造良好条件。鼓励利用体育场地设施创建或引入社会体育组织,创新开展更多体育公益性和消费活动,丰富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内容,探索趣味性、科教性、拓展性一体化的课外锻炼模式,形成“场馆+学校”的合作模式,积极承接各类校级联赛,促进“体教融合”。推进全市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开展中小学特色体育课程校外基地建设,举办全市性的中小学体育联赛,发现和选拔高水平选手,提高青少年体育竞技意识。

  提供“点对点”“端到端”线上服务

  充分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场馆硬件、软件设施,打造“智慧场馆”,实现随时发布赛事信息,随时接收网上服务等功能,随时接收群众体育运动需求反馈,对群众提供“点对点”、“端到端”的线上服务,随时为赛事主办单位提供场地查询服务,进一步提高消费者体验感和场馆的管理服务水平,促进十四运会场馆高质量发展。

  提升公益性社会开放服务质效

  根据指导意见,训练场馆和专业性较强的场馆在保障训练、比赛等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对社会开放。除训练和专业性较强场馆外的其他场馆及其周边配套设施每周开放时间一般不少于35小时,全年开放时间一般不少于330天。国家法定节假日、全民健身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每天开放时间不得少于8小时。达到标准的,可申请国家及我省免费低收费开放运营补贴。依托“西安智慧体育大管家”平台,每年发放一定金额的体验消费券,增强群众健身意识,提高十四运会场馆公益服务水平,打造全民健身活动新阵地。

  本组稿件由记者 马昭 采写

01007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78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