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张照片,定格2022年的西安-新华网
新华网 > 陕西 > 正文
2022 12/ 29 15:00:36
来源:新华网

12张照片,定格2022年的西安

字体: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2022年的西安,积势蓄势谋势,全面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镜”观一年之变,新华社记者的镜头定格精彩、见证发展。

  镜头1:特殊跨年夜

  元旦跨年,在西安曲江风景线小区,志愿者运送免费生活物资。西安疫情期间近百名工作人员与志愿者昼夜坚守岗位,保障居民生活,在抗击疫情中度过特殊的跨年夜。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镜头2:花样元宵节

  2月15日,市民在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参观冬奥会主题彩灯。随着元宵节到来,西安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热热闹闹庆佳节。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镜头3:春耕战疫忙

  3月16日,在西安市长安区黄良街道堀垛村一家花卉市场内,工作人员在为盆景浇水。花农和花卉企业积极开展育种、整理、控温等春耕春管工作,降低疫情对生产经营造成的不利影响。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镜头4:一秒入盛唐

  4月30日,游人在“长安十二时辰”街区观赏霓裳羽衣舞演艺。当日,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体验街区“长安十二时辰”对外开放。2.4万平方米的商业空间,涵盖唐食荟萃、百艺手作、文化宴席、沉浸演艺等多种业态,游客可享受“一秒入唐”体验。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镜头5:旧厂绽新颜

  5月29日,市民在西安际华3511文创科技园内拍照。该园区原址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五一一工厂,曾担当过中国最大毛巾厂的角色,为军需工业和陕西改革开放初期的出口创汇做出过重要贡献。如今,旧厂区变身为多元创新业态的“新型社区中心”,为附近3公里内的近40万居民提供了休闲好去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镜头6:潮涌秦创原

  6月17日,在位于秦创原总窗口所在地陕西省西咸新区的陕西太合智能钻探有限公司,全自动环形生产线正在加工钻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打造立体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通过瞄准新材料、机器人、生物医药、智能物联等新兴科技创新项目,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镜头7:典藏圭峰山

  这是7月30日拍摄的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当日,中国国家版本馆举行开馆暨展览开幕式活动。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总分馆分别选址北京燕山、西安秦岭圭峰山、杭州良渚、广州凤凰山,各馆均设置了展示区、保藏区、洞藏区、交流区等。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镜头8:夏日夜经济

  8月6日,游人在西安周至水街烟火巷子内游玩。夜幕降临,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水街烟火巷子灯火璀璨,街区里的特色小吃、传统手工艺和非遗文化展演等活动吸引游人驻足,形式多样的消暑纳凉活动,刺激消费,推动乡村振兴。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镜头9:智造加速度

  9月27日,在陕汽重卡扩能项目现场,一辆重卡在汽车总装生产线轮胎自动化装配拧紧无人工作站进行装配。陕汽是陕西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今年以来海外订单持续增长,所产重卡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以高技术、高智能标准建设的陕汽重卡扩能项目,开启重卡“智造”加速度。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镜头10:秦岭稻谷香

  10月21日,在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道皇甫村,人们在稻田景观上合影。西安市长安区南依秦岭,山泉河流资源丰富,水稻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大力发展生态水田,优选当地桂花球大米、高品质黑米等品种,实现水稻品质不断提升。同时,当地将水稻种植与旅游观光产业相结合,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镜头11:活力西安港

  11月23日,满载家电产品的中欧班列在西安国际港站等待发车。当日,X8151次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驶出开往欧洲。这是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开行的首趟中欧班列家电出口专列,同时也标志着陕西中欧班列2022年开行突破4000列。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镜头12:文旅渐回暖

  12月16日,实景历史舞剧冰火《长恨歌》华清池复演。冬季版《长恨歌》对舞美、灯光、服饰进行了全面更新,通过创新演艺和文旅融合的方式,为观众带来精彩的唐风视觉盛宴。新华社发(邹竞一 摄)

【纠错】 【责任编辑:王智超 】
01007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4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