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陕西大遗址保护利用硕果累累-新华网
新华网 > 陕西 > 正文
2023 09/ 27 09:34:38
来源:西安日报

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陕西大遗址保护利用硕果累累

字体: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记者 郝钟毓 实习生 刘冰冰 摄 资料图片)

  近些年,陕西省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大遗址保护利用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记者从9月26日举行的“贯彻二十大精神 深化‘三个年’活动 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多举措强化大遗址保护

  首先,在大遗址集中的西安、宝鸡、咸阳等市实行考古前置制度,在土地储备时,完成考古调查评估、勘探和发掘工作,实现出让时“净地”供应,有效统筹了大遗址文物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等大型基本建设项目考古中,积极调度全省考古力量,保障重大项目顺利实施。

  其次加快实施保护展示工程。实施秦始皇陵外城垣及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馆陵连接道路工程方案正在深化设计。实施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抢险加固、保护展示等一系列文物保护工程,有效改善了石峁遗址保存状况。建成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标识系统。

  第三,深化大遗址保护研究。依托我省“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馆藏壁画保护修复与材料科学研究”“砖石质文物保护”“陶质彩绘文物保护”等四个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发挥我省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的优势,加强大遗址保护研究。

  另外,还提升大遗址管理能力。《石峁遗址保护条例》《秦始皇陵保护条例》等法规相继出台;公布实施秦咸阳城遗址、周原遗址等13项大遗址保护规划,促进大遗址保护传承融入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省政府、国家文物局签署协议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立完善沟通协作、要素保障和督导落实机制;与省测绘局联合开展大遗址保护区地形测绘工作,为文物保护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奠定基础;将汉长安城遗址区内10904.5亩永久性基本农田调出,并积极申请将其列为自然资源部“大遗址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试点”。

  稳步推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近些年,大遗址的考古取得了新进展。石峁遗址考古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资料;太平遗址考古反映出以礼制为核心的早期文明特征;清平堡遗址长城考古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汉文帝霸陵考古纠正了历史文献的失误,确定了陵位及其规模、布局和内涵;秦始皇陵陵园外围大型陪葬坑考古发掘初步厘清军阵的排列规律,明确了秦陵陶俑制作程序。

  与此同时,推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石峁遗址申遗稳步推进,构建省级石峁遗址申遗领导小组统筹,省市县三级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多次召开研讨会,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对石峁遗址突出普遍价值进行深入探讨。强化文物本体保护管理,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为加快石峁遗址申遗工作奠定基础。

  有效利用大遗址保护成果

  首先,持续提升博物馆展示水平。陕西考古博物馆作为国内首家考古专题类博物馆,依托我省大遗址资源,打通考古、保护、研究、展示、传播的考古学科全链条,具有“中国考古的里程碑”重要意义。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博物馆建成开放,对两乘铜车马的修复、保护、研究等工作进行全方位展示。

  其次,国家文化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特色突出。“关中文化片区”作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四个片区之一,以我省周原遗址、秦雍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大明宫遗址等大遗址文化资源为主体,突出关中文化在黄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凸显陕西黄河文化的根源性、延续性和融合性。建成秦始皇帝陵、汉阳陵、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石峁遗址、统万城遗址、乾陵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7处,桥陵、雍城等7处遗址进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立项名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量居全国领先地位。

  第三,大遗址研学备受欢迎。开展秦始皇帝陵“走近考古——探寻大秦的上下世界”考古研学活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获得2022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开展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博悟·四季”二十四节气进校园活动、“汉代体育运动”特色课程,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荣获2022年陕西省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单位。

  第四,扩大宣传讲好大遗址故事。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和媒体平台优势,持续推出大遗址价值阐释传播精品。协助国家文物局和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寻找霸陵》,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的《长城之歌》及《长城影像志》等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推动了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记者 张潇

【纠错】 【责任编辑:张思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