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9月29日电(记者贺占军、李浩、张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清晨的黄河岸畔薄雾缭绕,陕西佳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李建荣刚下夜班回到张庄村,一轮红日从家门前的枣树林上缓缓升起,他不由哼唱起这首由他太爷爷李有源创作的歌曲《东方红》。
历经80余载,这首传唱神州的《东方红》,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 “双向奔赴”。
不远处,李有源故居里,李建荣的爱人游伟晶正在收拾准备,计划为当天来客进行讲解。窑洞里的老照片静静诉说着《东方红》的创作故事与时代变迁。
李有源故居。新华社记者 梁爱平 摄
1903年,李有源出生在佳县张庄村,三辈佃户,家贫无田,生活悲惨暗淡。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穷苦人翻身做了主人,日子越过越好的李有源编唱了不少歌颂毛主席、歌颂共产党的民歌。
1942年初冬的一个早晨,李有源走在去往县城的路上,当爬上一道山峁时,看到一轮红日从东方喷薄而出,阳光照亮了黄土大地,于是他作词抒发出亿万劳动人民的心声——《东方红》。
“人民群众把对共产党的热爱,融入歌声,口口相传,历久弥新。”游伟晶向游客深情讲解。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党建教研室主任王涛说,《东方红》为什么能够持续传唱经久不衰,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在为人民谋幸福。
李建荣对此感触颇深。十多年前,他家突发变故,依靠国家一系列脱贫攻坚政策走出阴霾。
“那时父亲得了重病,家里背了20多万元的债,我们兄弟三人还在上大学,愁肠的日子不知怎么面对。”李建荣回忆说,精准帮扶改变了这一切。
2014年,李建荣家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这期间,父亲的医药费大部分都能报销,兄弟三人陆续走上工作岗位,家里的日子也蒸蒸日上。
红色的血脉流淌不息,奋斗的激情永不褪色。
黄河榆林市佳县段。新华社记者 梁爱平 摄
80多年来,《东方红》浸润着这片红色土地,也不断激励着老区人民拼搏奋进。
“每当唱起这首歌,心中总充满力量,这首歌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李建荣说。
2018年,外地从医多年的李建荣带着一身医术回到佳县,考入县人民医院,他在为广大患者服务中感受到了人生价值;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爱人游伟晶,选择在佳县东方红和神泉堡纪念馆做讲解员,向游客讲述太爷爷创作《东方红》的历程以及当地红色革命故事。
穿越历史,《东方红》歌声依旧,《东方红》的故乡日新月异。
张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耀爱说,脱贫攻坚以来,村里发生了不少变化,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全村走上小康路,一次次精准帮扶增进了干群“鱼水情”。
“村里正在筹建一个新的养牛场,已经请好了技术员,乡村振兴会让日子更红火。”李耀爱对未来满怀期待。
在佳县县委大院,一座毛泽东为佳县县委题词的纪念碑熠熠生辉:“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就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佳县,一批特色产业带动老乡不断增收致富:有机红枣认证面积达到30万亩,年产量20多万吨,佳县成为中国红枣名乡;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6.69万亩;文旅产业快速发展,木头峪古镇、泥河沟千年古枣园迎来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客……
黄河之水滔滔向前,佳县的发展脚步不断提速。
唱不尽的《东方红》,讲不完的新变化。“我们想把《东方红》的故事和老区新时代的新生活讲给更多人听。”李建荣说。
(参与采写:梁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