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航天巾帼志 探索天地间-新华网
新华网 > 陕西 > 正文
2024 08/ 21 09:08:22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 航天巾帼志 探索天地间

字体:

  ➤父母熏陶下,属于航天人的荣耀点染了肖春的童年,她萌生了同样投身航天事业的心愿

  ➤肖春带领团队突破多项碳/碳复合材料研制关键技术,为以载人航天、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等为代表的航天重大工程任务圆满成功提供了有力支撑

  ➤班组名称“炭索”一方面指代碳/碳复合材料的技术研发,另一方面,激励班组成员在工作中发挥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付瑞霞

  “嫦娥”探月、“天问”探火、“羲和”逐日……中国航天捷报频传,迈向星辰大海。在中国建成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女航天工作者以巾帼之姿逐梦苍穹。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308室主任肖春是其中一员。

  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复合材料研制30年来,肖春带领团队突破多项材料研制关键技术,为以载人航天、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等为代表的航天重大工程任务圆满成功提供了有力支撑。

  传承父辈追梦航天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简称“航天四院”)成立于1962年,是我国历史最久、种类最全、规模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研究院。

  固体火箭发动机具有稳定性好、机动性强、准备周期短等特点,因此大国争相研制,并对技术严加封锁。发展航天固体动力事业,中国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业。

  “航天四院为了国家固体动力事业的创立发展,多次搬迁,先后辗转北京、四川、内蒙古、陕西多地。”肖春说。20世纪70年代,航天四院迁往陕西蓝田。肖春父母都是航天四院职工,跟着单位多次搬迁,最终定居陕西。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唐代诗人王维描绘的蓝田辋川田园风光,为那个年代热火朝天的航天事业平添浪漫色彩。

  肖春父母所在的航天四院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是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复合材料壳体、喷管的主要承制单位。1970年,该所第一批创业者进驻蓝田河湾口,挤住在一座叫“水陆庵”的寺庙里。在艰苦的条件下,实现了中国航天复合材料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

  “小时候,我不懂大人们在忙什么,只隐约觉得他们在做了不起的事情。家里的脸盆、茶杯上,经常印着红彤彤的‘成功’‘庆祝’等字样。”属于航天人的荣耀点染着肖春的童年。她萌生了同样投身航天事业的心愿。

  1994年,肖春从西安航天工业学校高分子材料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308室,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碳/碳复合材料工艺技术研发。

  走上工作岗位,就要直面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早知道这份工作很苦。但真正置身其中,跟产三班倒,设备坏了还得爬上爬下地修理,那份失落感仍出乎意料。”年少的肖春觉得这和想象中的科研工作相距甚远。尤其是在当时的工作条件下,她天天和高温炉、炭黑打交道,“每次设备大修结束,一张脸上只有牙齿和眼睛是白的。”

  艰苦的工作条件曾让肖春短暂陷入低谷,但很快,她被激发出迎难而上的斗志。肖春说,身边有很多榜样,“别人不太在意的工作细节,一些前辈却愿意下大力气研究,这种不计得失的工作态度深深感染着我。”汲取榜样的力量,肖春在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308室一待30年,从一名工艺员成长为技术骨干,先后担任质量技术组组长、308室主任。为攻克碳材料技术难题,肖春在繁忙工作之余勤学不怠,以优异成绩获得西北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

肖春在生产现场(2024 年 3 月摄)   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供图

  钻研喉衬材料升级换代

  肖春所在的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308室是国内成立最早的集碳材料领域基础研究、构件研制、工程应用为一体的复合材料工艺研究室。工作以来,肖春一直潜心钻研碳/碳复合材料喉衬的研制工作。

  “喉衬‌位于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的喉部,它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咽喉’。喉衬是关键部件,生产工序多、周期长、工艺复杂。”肖春说,不同于液体发动机只产生气相燃气,固体发动机的燃气中还有大量颗粒相,会形成两相流的产物,冲刷力度非常大,“相当于以子弹的速度去冲击喉衬。”

  喉衬材料要能够承受高温高压环境,‌同时耐烧蚀,‌以确保发动机的运行和安全。

  20世纪70年代起,碳/碳复合材料开始应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喉衬的研制。肖春将碳/碳复合材料的构成和制作过程形象比喻为“盖高楼”:“第一个‘碳’是碳纤维,是用来搭建框架的钢筋;第二个‘碳’是不同种类的碳基体,相当于钢筋内部填充的水泥。两种材料叠加,就构成了碳/碳复合材料。”

  “盖高楼”的工作不乏挑战。固体火箭发动机工况不同,喉衬的研发制造就需进行相应调整,要求喉衬材料升级换代、工艺技术不断创新。肖春在航天前辈成果基础上,带领团队成员不断创新改进,研制出新型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喉衬,经受住超高温高速气流长时间冲蚀,圆满完成了承担的一系列国家任务,填补了我国固体动力材料技术领域的空白,多项技术成果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

  2017年,肖春走上管理岗位。“面对国家航天装备性能进一步提升的需求,我们制定研制能力提升方案,和同事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促进喉衬研制生产提速增效。”肖春说,预制体自动化成型、高温大型设备等一系列先进装备先后快速应用,相继突破纤维自动铺放、基体长程高效致密等关键技术,研制的产品成功通过试验考核,材料成型效率和质量稳定性大幅提高。

  通过技术创新、流程优化、装备改进等方式,肖春带领团队充分挖掘生产潜力,满足了碳/碳复合材料大型化、高性能的发展需要,形成了应对需求快速响应的碳材料制造能力,确保了载人飞船、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力箭一号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等为代表的重大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2022 年 7 月 27 日摄) 汪江波摄

  “炭索”永不止息

  “我们308室的各个班组,给自己起了富有岗位特色的名称,比如质量技术组叫‘炭索’,多维编织组叫‘织梦’。”肖春说。

  一语双关。“炭索”一方面指代碳/碳复合材料的技术研发,另一方面,激励班组成员发挥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质量技术组“炭索”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碳材料技术人才,“炭索”,是他们攻克技术难题的精神动力。

  担任308室主任之前,肖春曾担任308室质量技术组组长10年之久,班组女职工常年占半数以上,她们奔波在生产一线,实现了碳材料由单一品种到超高温、高性能、多品种的跨越,女职工们在中国航天大舞台上展现巾帼风采。

  不同于肖春年轻时艰苦的工作条件,如今,碳材料生产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数字化、自动化工艺装备大量投入应用,极大改善了相关工作人员曾经加班倒班的工作状况。“我们当年的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对现在的年轻职工来说已经很遥远甚至无法想象了。面对年轻职工,不仅在工作中做好传帮带,也要注重精神的传承。”

  2022年起,308室开设“炭之星”人才培养特训班,建立了“炭知堂”培养平台,致力于以重点科研项目为支撑,让一批事业心强、素质高的青年人才在实践中得到充分锻炼与培养。

  三十年如一日,肖春取得不斐成绩的同时,荣誉接踵而至:她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带领团队先后获得航天科技集团金牌班组以及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全国巾帼文明岗等荣誉。

  提起这些成就,肖春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航天人,生产一线就是我的追梦舞台。”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很多航天人不能像我这样享受鲜花和掌声。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肖春说。她常常听的一首歌,叫《祖国不会忘记》:“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

【纠错】 【责任编辑:汪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