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书我用了许多方式去读。走进书里,去触摸每一寸历史;讲述书中的故事,传递我的感动与思考。
虽然已走出西安交大的校园,但西迁精神仍是我一生的精神支柱。2021年,当我看到航空工业自控所的“动员令”,我便争取参与了所里西迁馆解说词编制的工作。这本描述所主要创始人昝凌生平事迹的《凌云志航空情》就摆在了我的案头。
在团队的努力下,他辉煌人生经历转化为了优美的解说词,烙印在我的心头。一行行热烈的文字让昝凌的形象在我的心中不再单单是电子园区的一尊威严的等身像,而变得立体起来。但这个形象依然像在高台之上,让我可以远观却无法触摸。
2021年,在西迁博物馆落成三年后,自控所的文化宣传团队再度厚积薄发,承载着伟大的航空报国精神的昝凌书院来了,带上自己那本开始发黄的《凌云志航空情》,走入昝凌书院展开一场沉浸式的立体阅读。
昝凌的铜像屹立在门前,仰望去比背后的圭峰山还高。他们目光所及的北方,是整个西安市的欣欣向荣。不知道昝凌在生前,有没有想到他投身的三线建设已让西安成为了西北第一大军工重镇。
昝凌人生的光焰从孩童时代就被点燃。母亲的勤劳善良化作了昝氏兄弟的崇高理想和伟大志向,他们互相促进,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懈向科学进军。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个人有多大的价值取决于他对人民做出的贡献,这样的环境怎能不让昝凌如鱼得水呢?从厦门机场到朝鲜战场的电子闪光测速仪,昝凌的伟大才能得以迅速发挥。中国航空工业就此启航,徐舜寿、颜鸣皋、吴大观、昝凌、熊焰等科学家根据党的领导分头组织人手,从飞机总体、材料、发动机、机载设备、试飞等专业开始了从零到一的努力。这些专业经过70年的发展,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模样。
昝凌追求卓越、勤于思辨的精神,是昝凌得以从后海的一间仪表室,开枝散叶到全国多家航空工业企业的动力之源。与此相比,仿制并超越阿波-5的成功案例反倒是微不足道了。因为在精神上立得住,在苦难中磨砺意志,最终铸就辉煌是必然之路。
合上《凌云志航空情》,走出昝凌书院的大门,昝凌的容貌在我的心中已经挥之不去,他的精神烙印在我的心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到建党精神,小到航空报国精神,细节到身边的昝凌精神,红色基因库就是最好的精神食粮。当你感到困难、害怕或者迷茫时,再读读昝凌的故事,又怎能不振奋而起呢?(李宇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