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对话-新华网
新华网 > 陕西 > 推广
2024 09/ 30 16:05:59
来源:航空工业自控所

跨越百年的对话

字体:

  秦岭脚下,一群年轻人怀揣着梦想和期待来到了昝凌书院的门口。

  昝凌,新中国航空仪表科研机构的创始人,航空工业自控所的首任副所长,每个自控所人心中那盏永恒的明灯。他是一代代自控所人口口相传的一个传说、一段传奇。

  昝凌离开我们已经五十多年。半个世纪转瞬即逝,自控所经历了风雨历练,飞速发展,从建所时的一株小树苗已经成长为GNC领域的参天大树。

  五十多年后的今天,昝凌书院隆重开馆。昝凌以这样一种方式重获新生,继续照亮着一代又一代自控青年前行的道路。

  进入馆内,那段峥嵘岁月的故事重新展现在我的面前。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昝凌又来到面前,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就此展开。

  夜校勤学

  1949年,新中国成立。

  一大批有志青年科学家受到国家号召,齐心协力建设这片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土地。

  “昝所长,您在所里创办夜校,鼓励全所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扩展知识,掀起一股好学讨论之风。请问,您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航空事业需要很多知识积累,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工程经验。我们的同志能力强,也好学,可能就缺一点氛围和环境。我设立夜校,是希望营造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希望大家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多提升自己。”

  “所长,我能来旁听一堂夜校课吗?”

  “当然可以,非常欢迎。飞机运行的原理是根据空气动力学……”

  “活到老,学到老。”这并不是一句空话。

  处在信息时代的我们,具备了更好的学习条件,更要传承先辈们刻苦钻研的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持续奋斗。

  立志入党

  1956年,昝凌加入中国共产党。

  “昝所长,您是国家的一级工程师,这在航空领域属于凤毛麟角的存在。您一个月给国家上交了三分之一的党费,为什么不拿出些钱给自己换一个好一些的办公环境?”

  “国家给了我一级工程师的头衔,是希望我做出更大的贡献,不是让我来享福的。我希望在工作和学习中刻苦锻炼,在任何环境下,不怕苦,不灰心,不退缩,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一切任务。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列,终身不懈地奋斗前进。”

  回想我自己的入党历程,2014年入党,2015年转正,至今也有近十年了。相比老前辈,我离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还存在很多差距。我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历练打磨,把老一代科研工作者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继承好、发扬好。

  创业发展

  1957年,中国航空工业仪表研究室成立。

  “昝所长,那次621自动驾驶仪在大连试飞。平时一向温和待人的您,为什么会发这么大的脾气?”

  “你们要知道,航空产品关乎飞行员的生命安全,不是闹着玩的!虽然只是多了一块小小的焊锡,但可能会导致产品短路,引发飞行事故,造成严重后果。质量问题必须要高标准、严要求,再小的细节,丝毫不能马虎!”

  我点点头,心中敬佩老一辈航空人严谨求是的态度。我自己在工作中是不是也存在“就这样吧”“差不多”的念头呢?确实应该时常深入反思,告诫自己任何时候不能懈怠、大意。

 最后的告别

  1967年9月10日,昝凌过完55岁生日的第四天。

  这天中午,我看到他拿着拐杖,捂着胸口,步履蹒跚地走出房门。他的拐杖急促地敲打着地面,口中发出沉重的低吼,旋即倒在了冰冷的水泥地上。

  “昝所长!”

  “我要回到属于我来时的地方去了。”

  “不!您不要离开我们……”

  那夜星光灿烂,我仰望满天星辰,昝公说的那个属于他的地方又会在哪里呢?我不得而知。

  或许昝公现在正是夜空中那颗明亮的北极星,为后来的自控人一直指引前进的方向吧。

  “好了,各位同事,今天的学习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一声结束语最终结束了这场短暂的对话。

  回味方才对话,我在馆外伫立良久。(杨磊斌)

【纠错】 【责任编辑:张思思 】
推 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