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0年建所,自控所已经走过了足以彪炳共和国史册的风雨历程。创立初,只有两个研究室和一个试制车间,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已经发展到拥有两个中心、十大事业部、七个子公司、一个创新孵化平台的机载“重量级”研究所。
每当看到宣传报道中所里又获得了哪些奖项,在技术领域又有了哪些新的突破的时候,除了自豪外,我也常常会想:让自控人激情常在、永葆活力的基因是什么?作为新时代航空人,我们需要传承和发扬的是什么?
所有的这一切,当我站在昝凌馆内,昝公光辉伟大的一生在我面前徐徐展开的时候,我明白找到了答案。
爱学习肯钻研形成深厚技术积淀
昝凌对学习新知识有着强烈的兴趣。为设计出中国人自己的飞机自动驾驶仪,他在专业上持续深耕,常常套上自己设计的黑色灯罩挑灯夜读。
他不仅自己刻苦学,还毫无保留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人,带领科研人员及工人一起学。“清晨书声琅琅,夜晚灯火辉煌”,这是三〇所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勤学苦练的真实写照。
我们身处没有战火和动荡的时代,相比昝公当年,有着更安稳的生活环境、更优渥的学习条件、更便利的信息获取渠道。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更要坚持不懈地学习。既要把自己业务领域的学精学深,也要广泛涉猎上下游,更要将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中。融会贯通,拥有更为精深的专业技能、更开阔的领域视野,以及推动新技术工程化的应用能力。
迎难而上勇涉险临危受命挑重担
昝凌馆中有一张地图格外引人注目,上面记录着昝公在新中国成立初辗转多地,临危受命解决“急、难、险、重”问题的足迹。
最有代表性的是1950年抗美援朝战火燃起之际,空军工程部修理处告急:苏制陀螺仪表修复后,转速无法测量,导致修理完的飞机不能出厂,极大影响了我方前线的战斗力。这一艰巨的任务落在了昝凌身上,他带领几名工程师反复推敲技术方案,刨根问底找原因,最终用最简单的材料研制成了我国第一台测试设备——电子闪光测速仪,其最大测量范围是当时最先进的美国测量仪器的5倍,成功解决了战时维修的陀螺的转速测量问题。
每一次临危受命,都要求他完成近乎不可能的挑战,但他始终迎难而上,一次又一次地交上完美的答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的外部竞争,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对航空事业的热情,积极作为、主动担当,在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存在冲突时,坚定地选择前者。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路上注定荆棘密布,我们应当带着百折不挠的勇气,坚定不移地向着航空强国的目标迈进。
开拓创新重实践殚精竭虑谋发展
昝公曾说:“我们就是要探索没有走过的路,当你慢慢往上爬的时候,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总是由少到多,越来越多,后来又慢慢地越来越少。这个过程虽然漫长,但总有一天会爬到山顶,问题就慢慢解决了。”
在他的带领下,航空仪表设计研究室研发出了621自动驾驶仪,为中国飞行控制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66年,昝凌在部署完飞控专业项目并初见成效后,就极有远见地筹建起“惯性导航”专业。1979年,523系统成功完成试飞,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机载惯导系统的成功。
创新不仅要研究出“新”,还要让这个“新”出结果,也就是要把“创新”从一个概念变成一个产品。因此,既要高度重视技术研究,又要想办法将其推向工程应用。在自控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应当将个人发展与自控所的发展紧密结合,主动承担重点型号及科研任务,促进所内技术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
站在自控所跨越发展的新起点,作为新时代航空人,我们应传承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文化基因,将昝公用生命写下的赤子之心和报国之情作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张一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