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雏鹰班的学员,我参观了刚刚落成的昝凌书院,了解了昝凌艰苦求学、投身航空、积极入党、甘于奉献的辉煌一生,对老一辈科研人员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艰苦求学,不忘初心
1912年昝凌出生于天津,他自小学习刻苦,成绩名列前茅,并且对电机工程产生浓厚兴趣。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南开大学算学系,后转入清华大学算学系。“七七事变”爆发后,昝凌考入了成都空军机械学校高级班,毕业后入职航空研究院。1945年夏,昝凌被派往英国学习航空技术,学习了驾驶仪基本原理,并帮助厂家解决了绕线工艺问题。
无论生活多么贫穷,昝凌都没有放弃刻苦学习,最终如愿以偿成为服务航空工业的科研人员,这是他追求理想、不忘初心的志气。昝凌始终心系祖国和人民,海外学成后便归国投身新中国的航空事业,开启了他奉献的一生,这是他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骨气。
我们出生在和平年代,过着富足且平稳的生活,如果我们也经历昝凌一样的苦难,我们是否能像他一样坚持下去呢?
我陷入沉思,昝凌的志气与骨气令我折服。
艰苦创业,知重前行
新中国成立后,昝凌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做到了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1950年,昝凌参与厦门机场修建工作,成功研制“电雷管”提高爆破效率、改善爆破环境。1951年,昝凌参与研制电子闪光测速仪,可测量的转速范围可达60000转/分,是美国仪器的5倍。1956年,昝凌被授予国家一级工程师,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昝凌尽情发挥自己的知识和专长,专注于工作、执着于创新,不畏惧困难挑战,关心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样的精神给我很大启发。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保持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斗志,也要有临危受命、来者不拒的勇气,而心无旁骛的专注是干好工作的基础,锐意大胆的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源泉。我们不能把科研攻关任务视为负担,因为这是单位乃至国家的需要,只要我们专心对待工作,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高瞻远瞩,守正创新
1957年航空仪表设计室在北京正式成立,后于1960年扩编为航空仪表自动器研究设计所,就是后来的航空工业自控所。昝凌所长要求大家不能只精于自己的专业,应坚持学习,为此开办了夜间学习班,全所呈现出“白天书声朗朗、晚上灯火通明”的景象。
在昝凌的带领下,国产首台飞机621自动驾驶仪研制成功——这是自控所和昝凌的光荣时刻。
我感叹于昝凌渊博的学识、独到的见解与无比的执着。昝凌对于数学、电学、航空理论、机械学、制造学等学科的精通,让他在处理问题时游刃有余。而我们虽然是毕业于重点大学的硕士、博士,可有多少人能够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去拓展自己的知识?我们总是抱着“我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差不多就得了”这样的心态,完成眼下的工作也许够用,但要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明显不足。
老一辈革命者能够为了理想的实现而抛头颅、洒热血,不计得失、舍身忘我、勇于探索、大胆无畏,试问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些?我只想今生能够做成哪怕一件事情,一件真正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事情,我的人生也就没有虚度。
所以,我愿意保持纯粹,愿意抛弃虚名,也愿意坚持学习、提升自我,不求流芳百世,但求无愧我心。
昝公,请放心,吾辈定自强,未来是我们的!(袁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