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半坡遗址:还原史前生活画卷-新华网
新华网 > 陕西 > 正文
2024 10/ 08 09:12:03
来源:群众新闻

文化中国行 | 半坡遗址:还原史前生活画卷

字体:

  在一座6000多年前的史前聚落,发现了神秘的人面鱼纹盆、尖底瓶、瓮棺、陶纺轮……这是新中国考古学历史上第一次发掘出古人类完整的史前居住遗迹——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发现于1953年春季,是中国境内首次采用聚落考古的先进理念、首次使用大规模布设探方方法发掘的古代聚落遗址,在世界考古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54年至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石兴邦主持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发掘,发掘面积约1万平方米,发现了包括环壕、房屋、圈栏、窖穴、陶窑、墓葬在内的遗迹,出土石器、陶器、骨器等上万件文物,发掘房屋遗迹40多座、墓葬200多座。

  半坡遗址主体遗存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类型。该遗址揭示了距今6000多年前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经济形态、婚姻状况、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特征。

  “以半坡遗址遗存为代表的半坡文化是仰韶时期的一支强势文化,以关中地区为核心,影响范围包括晋南、陕南陕北以及河套、伊洛—郑州地区,在黄河流域乃至整个中国史前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西安半坡博物馆事业拓展部主任马雨林介绍。

  “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著名学者郭沫若如是描述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彩陶。烧制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半坡人借助土与火创造出大量式样繁复的图案。

  半坡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在中国史前考古学领域处于开创性引领地位。它的发掘确立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研究的开端;开启了我国聚落考古学和环境考古学的研究;半坡遗址发掘报告《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创立了我国史前考古发掘报告编写的基本模式。

  因其丰富的遗存和对中国文物考古学事业发展及史前人类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性,半坡遗址于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前期考古发掘的基础上,为保护和展示原遗址及其出土的各类遗迹、文物,1958年,西安半坡博物馆建成开放。作为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承担着弘扬历史文化的重任,在传承中华文明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西安半坡博物馆基本陈列分为半坡遗址陈列和半坡遗址出土文物陈列两部分。两部分形式不同、内容互补,共同完成对半坡遗址及半坡文化的展示与阐释。

  半坡遗址出土文物展厅由“青青河畔”“生命之诗”“田园牧歌”“心灵神韵”“隐秘玄机”5个单元构成,再现了半坡史前先民创造的灿烂文化。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半坡遗址保护大厅,展示了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即半坡人生活、丧葬、祭祀等活动的遗迹、遗存,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西安半坡博物馆副馆长马遥介绍,为了让广大青少年和游客更真切地感受历史,近年来,博物馆深入发掘半坡遗址文化内涵,通过开展“史前工场”“原始部落快乐行”“新石器学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半坡文化。博物馆的“陶醉六千年”研学线路围绕“埙乐”这一主题,将半坡遗址典型文物“陶埙”与非遗陶埙制作技艺、非遗陶埙演奏技艺相融合,获评全国首届文化遗产研学十佳线路。

  西安半坡博物馆建成开放以来,累计接待观众约3000万人次,入选首批全国100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以及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记者 赵茁轶 张琪悦)

【纠错】 【责任编辑:杨喜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