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昝凌写下了《关于第三研究设计室目前情况及发展规划》的手稿。他用13页稿纸,擘画了新中国航空机载事业的未来。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代代后继者们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昝凌曾绘就的那张蓝图,已成为现实。
1958年10月底的北京,降下了第一场瑞雪。
这天清早,和往常一样,昝凌从羊房胡同旁边的两层单身宿舍楼里走出,望了眼纷纷扬扬的雪花,加快了脚步。
昝凌要去的航空仪表研究设计室又叫第三研究设计室,位于后海北沿的第二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院内,他是这里的室主任。
这是一院“标准”的小四合院,正对院门的是五间正房,东西两边各有三间厢房,这里就是新中国第一个航空机载设备专业设计研究机构的诞生地。
1957年3月航空仪表设计室成立之时,昝凌被任命为室主任和总设计师。那时,设计室专业从事设计工作的人员数量较少,为扩大技术力量,部局机关从全国抽调了一批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娴熟技艺的技术工人,精心购置和配备了一批先进的仪器、机床设备,又组建起一间小型试验室。
到了昝凌写下《关于第三研究设计室目前情况及发展规划》时,设计室已从一间办公室发展成了三个组——行政组、加工组、设计组。设计力量有31人,拥有机床5台、仪器设备约100台,科研工作已然步入正轨、有序推进。
1958年,设计室圆满完成多项“十一”献礼项目,包括以下三项达到世界水平的仪表:
“一是半导体直流升压器……体积、重量及成本都可以减少一半,最重要的是没有任何旋转部分及摩擦接触电路,使用寿命可大大延长。
二是统一型航空转速表……工艺简化,性能提高,表盘采用百分数指示,在设计新发动机时采用,可以代替任何一种电动转速表。
三是飞行姿态表……我们采用了比较先进的原理结构,纠正了原有缺陷,使这个仪表更为完善。”
一项项成就的背后,是昝凌和三室的同志们对技术从未止步的探索和追求。
昝凌和韩宽庆、张守恒、蒋宗海、李沛丰四大工程师共同带领全室人员,承担了为东风107飞机研制自动驾驶仪,代号601的研制任务。
那个时候,全室的设计力量不到40人,其中大部分人员还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大中专毕业生,只有几位年纪大一点的工程师,都从没有设计过自动驾驶仪。主要计算工具是计算尺和手摇计算器,加工设备同样十分缺乏。
问题摆在面前,怎么解决?他们决心自力更生,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为了打好设计基础,他们首先抓学习,全室技术人员和部分工人积极参加自动驾驶仪工作原理与航空概论的讲座,昝凌和四大工程师轮流亲自授课。晚上加班学习,白天埋头苦干,试验一次不成就再来一次、五次、十次,全室员工就这样同甘共苦、白手起家,摸着石头过河,终于实现了601自动驾驶仪试验样机的试制成功。
这是设计室历史上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设计工作从对单个仪表的改进设计跨入多部件的复杂系统的研究设计。
设计室未来的路怎么走?昝凌写下了他的思考:“我室发展的方向将以研究设计飞机自动操纵,发动机自动控制、自动导航及仪器自动器为主要任务,此外,我们也将考虑参与飞机仪表及操纵系统的总体规划、飞机电气系统的总体规划、航空雷达无线电、导航系统的总体规划……”
发展航空仪表技术的使命是为飞机装上智慧的大脑。智慧的大脑从哪儿来?
中国人自己干出来。
不能只跟在人家后面搞仿制,一定要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这是昝凌和无数航空先辈们的迫切愿望,也是今天40万航空人的共同追求。白手起家、筚路蓝缕,一砖一瓦终于奠定机载事业的宏图伟业。沿着前人铺就的创业之路,后继者们更要继续创新开拓,将这条路走得更远、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