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新华网
新华网 > 陕西 > 推广
2024 10/ 09 17:19:19
来源:航空工业自控所

攀登

字体:

  

  1960年10月,陕西阎良大营房。

  深夜十一点多,大营房一间办公室的窗口依然亮着灯光。

  “就我们目前的研制水平,怎么可能研制出性能超过苏联老大哥的驾驶仪?”

  “我们的技术人员经过一年多研制601驾驶仪的实际锻炼,取得了一些经验,为什么不能再大胆向上攀登呢?”

  这位坚持“大胆向上攀登”的中年男人,是航空仪表自动器研究设计所(代号三〇所,航空工业自控所前身)的副所长兼总设计师昝凌。

  在1960年初,三〇所为主机配套研制的601驾驶仪被迫下马,研究所未来何去何从?

  总设计师昝凌和副所长蔡克非深入空军部队调查,了解到大量服务部队的轰5轰炸机上装备的AП—5自动驾驶仪是苏联50年代初期的产品,性能差、故障多、调整困难,部队强烈希望能研制出一种性能更好的驾驶仪来取代它。

  经过一宿又一宿激烈的讨论与无数次的分析,昝凌和蔡克非做出了影响研究所此后命运的决策:一定要坚持把自动驾驶仪干下去!研制性能优于AП—5型的新型自动驾驶仪为轰5飞机配套,代号621。

  团队协同攻坚,开始了攀登科学高峰之路。

  

  中国第一套飞机自动驾驶仪——621自动驾驶仪

  1962年12月,621自动驾驶仪试飞样机进入系统试验。

  “这次试验的结果怎么样?”总设计师昝凌一走进实验室,就问道。

  “都一个礼拜了,角加速度信号传动比的测定试验结果每次都不太一样!”设计员周良龙说。

  昝凌仔细检查了试验设备的接线情况:“试验结果出现差异,很多时候问题不在系统本身,而在于试验设备的接线不规范。大家做试验时一定不能忘了微电流的影响,只要多台仪器设备共用,就得注意设备的摆放。”

  这些课本上没有讲过的知识,完全来自他平时实践经验的积累。年轻人们听了频频点头。

  设计员涂云鹤说:“我们最近在试验中常会出现一些小故障,比如说伺服系统的自振问题,但是七弄八弄,后来不知道为啥又消失了。”

  昝凌说:“故障从来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必须人为再现故障,明确原因后主动排除。否则,这些故障就会从地上带到天上,那就更加危险了!”

  

  昝凌在自己俭朴的宿舍里

  排除故障,解决问题被大家称为“割尾巴”,有时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尾巴越割越粗。

  昝凌鼓励大家说:“我们就是要探索没有走过的路,当你慢慢往上爬的时候,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总是由少到多,越来越多,后来掌握了规律又慢慢越来越少。这个过程虽然漫长,但总有一天会爬到山顶,问题就解决了。”

  1963年5月27日,621自动驾驶仪进入试飞准备阶段。

  621自动驾驶仪在地面做装机试验的时候一切顺利,但只要装载到飞机上进行试验就不正常。操纵横侧向的时候,纵向也会跟着偏转;操纵纵向的时候,横侧向也会跟着滚动。

  昝凌来到现场了解情况,根据自己在国外的实践经验向技术人员提出:“这可能是电缆交联通道干扰问题。”

  他带领员工仔细查看线缆,发现在装机试验时,技术人员由于经验不足,将电源线、功率线、信号线没有进行区分,一股脑地全都捆在了一起。

  昝凌说:“导线之间存在着电容,电容对高频是相通的。当电线捆在一起时,电容量就加大了,足够传递一部分信号造成试验失败。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对所有的导线进行区分。”

  他亲自画图,指导技术人员哪些地方该屏蔽,哪些地方的电源线和功率线需要分开,并安排课题组逐一进行试验。课题组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梳理出所有导线,加工了一组屏蔽套管,试验成功了。

  

  导线防干扰试验报告

  1963年7月7日,621自动驾驶仪在阎良轰5飞机上首飞成功。试飞结果证明:621在原理上是可行的,驾驶仪纵向操纵达到了设计要求。

  次年,空军提出增加轰5飞机低空300米轰炸功能,要求对621自动驾驶仪进行改进设计,课题组面临新的科研高峰。

  低空使用的关键是安全问题,昝凌带领设计人员查阅资料,深入部队调查研究,制定了以提高部件本身的可靠性为主、辅以必要的安全措施的方案。

  在原先三自由度线性计算的基础上,考虑到元部件的非线性影响与飞机长周期运动的影响,进行五自由度非线性模拟计算,并对总体线路进行了改进。同时,所内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组成“三结合”小组,研制出高性能的伺服器;突破高度差传感器技术关键,将高度差传感器改成采用真空胶盒带随动系统的方案,电子线路全部晶体管化、插件化。同时用501小型垂直陀螺取代体积较大的陀螺平台,增加自动回零装置等,大幅减轻了重量。

  有了前面攀登的基础,第二阶段试验从准备到完成仅用了两个月就完成了70余个飞行状态的试验,记录各种参数曲线500余条,为试飞提供了重要依据。

  1966年10月10日,621自动驾驶仪进入海上试飞。

  621自动驾驶仪第二阶段试飞在大连进行。

  飞机一起飞,昝凌就在附近的海边走来走去,神色凝重:“这飞机一上天,我的心就提到嗓子眼了。”

  海上试飞低空飞行的时候只有二三百米的高度,如果哪儿稍微出一点问题,飞机速度快,一下子就会机毁人亡。

  

  621自动驾驶仪1966年在大连海航一师试飞时跟飞人员排故

  一次在大连试飞现场,昝凌发现621自动驾驶仪的机箱中掉出来一小块焊锡,他小心翼翼地用纸把这块多余物包好带回所里,随即召开全所大会。

  昝凌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自动驾驶仪是上天产品,与飞行员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关系到国家荣誉。我们的产品不能有丝毫瑕疵。焊锡虽小,但是可能会造成短路等故障,引发飞行事故,全所上下必须引以为戒,千万不能马虎大意!”

  由于前期试验充分,第二阶段试飞非常顺利,历时1个月就完成了试飞大纲规定的全部科目,证明621驾驶仪已经达到了设计要求。

  试飞员、飞行大队长吴健全说:“621驾驶仪调整快,使用简单,操纵灵活,安全可靠,能保持高度及航向等要素,修正迅速、准确……比АП-5优越得多。”

  庆功会上,同志们兴奋地拥抱在一起:“我们终于登上了山顶,不容易啊!”

  1967年2月,621驾驶仪被批准设计定型,并转到七个工厂试制生产,大量装备部队。到1982年累计生产一千余套,完全取代了苏制AП—5驾驶仪。

  621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套飞机自动驾驶仪。它的研制成功是一曲航空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凯歌,标志着我国的飞行自动控制技术走上了自主创新之路。(黄青)

【纠错】 【责任编辑:张思思 】
推 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