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不”法教你识别早期孤独症信号-新华网
新华网 > 陕西 > 正文
2025 04/ 02 09:23:36
来源:西安日报

“五不”法教你识别早期孤独症信号

字体:

  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总是避开与人对视,他们对周围的喧嚣置若罔闻,他们很少言语,更愿意在自己的世界中徜徉……他们就像夜空中孤独的星辰,他们,就是孤独症儿童。

  2025年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提高孤独症意识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这一天的设立,旨在打破偏见,消除歧视,让更多人认识到:孤独症并非缺陷,而是人类神经多样性的自然体现。4月1日,记者就孤独症的早期识别及常见认知误区,联系采访了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雷丹医生。

  “孤独症(自闭症)作为一种与生俱来的神经发育差异,主要表现为社交沟通困难、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患者的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能仅表现为社交障碍,重者可能伴随语言障碍或智力发育迟缓。”雷丹表示,值得注意的是,孤独症并非心理疾病,也不是家庭教育不当的结果。现代医学认为,其成因可能与遗传基因变异、孕期环境因素或大脑早期发育异常有关。孤独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比例约4∶1左右。我国不同地区调查显示的患病率差异较大,保守估计超过1%,也就是说,每100个儿童就有1名儿童确诊。

  2-6岁是孤独症干预黄金期,这就要求家长们掌握“五不”早期识别法,当孩子出现相关行为,需重点关注。

  一不——不(少)看,指目光接触异常,表现出回避他人的目光、眼神交流少等有意义的社交刺激缺乏或减少;

  二不——不(少)应,包括叫名反应和共同注意,幼儿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

  三不——不(少)指,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如不会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不要、有目的的指向、手势比划等;

  四不——不(少)语,语言发育障碍,多数孤独症儿童存在语言发育迟缓;

  五不——不当,指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包括旋转、排列、对特定物品的执着喜好等。

  针对这一容易被误诊和漏诊的疾病,很多家庭仍然误以为“孤独症会传染”或“长大后就好了”。雷丹明确,孤独症无传染性,不会通过接触或空气传播 ,但这一疾病会伴随终身。儿童期确诊的孤独症会持续到成年,症状可能随干预减轻,但核心特征(如思维模式)不会消失。到目前为止,孤独症不能被治愈,只能进行康复。不同于某些躯体中的疾病,不是“一刀切除”就能获得机体的痊愈。目前,针对孤独症的主要治疗方法还是康复训练。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孤独症人士完全无法独立生活。通过早期干预与恰当支持,许多孤独症人士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进而实现就业,或是组建家庭、独立生活,亦能在艺术、学术领域发挥才能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家庭与社会要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契合其个体需求的必要支持,而非用统一标准去衡量、要求他们 。(记者 王江黎)

【纠错】 【责任编辑:汪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