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争当时代弄潮儿 高质量发展谱新篇

  书写陕西争当时代弄潮儿奋斗故事,踏进古香古色的西安易俗社,探寻芦山峁遗址,传统节日七夕在“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参与体验抛绣球、写婚书等传统民俗……过去一周,新华社记者又书写了三秦大地上的哪些新鲜事?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丨陕西:争当时代弄潮儿 高质量发展谱新篇

“要有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牢记殷殷嘱托,陕西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做实成势,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高质量发展潮涌三秦。(记者储国强、陈晨、姜辰蓉、张斌)

扬秦腔风华,传家国正音——写在被田汉誉为“世界三大最古老剧社之一”的西安易俗社创建110周年之际

沿着三千年古都西安坐标原点、闻名遐迩的钟楼向北再向东,不出一里可入一半截古巷。不管晨昏,无论冬夏,此地四季拨秦弦,终年奏秦乐;一字一句皆是秦风秦韵,一招一式源自秦地秦人;腔调中唱尽千秋事业,步履间踏遍万里河山。这片古色古香的方寸天地,便是被鲁迅赞为“古调独弹”、被戏剧大师田汉称为世界三大最古老剧社之一的著名秦腔科班——西安易俗社。(记者刘书云 孙正好)

新华全媒+|走近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

芦山峁遗址分布范围超过200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发掘面积近万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发掘出土的数十件玉器,器型多样,用料考究,做工精细,有助于研究中国早期礼制的形成和发展。跟随记者的镜头,看看这些4000多年前的玉器长啥样吧。

瞭望 | 弘扬“西迁精神” 服务“国之大者”——专访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

66年前,一批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从繁华的黄浦江畔奔赴千里之外的大西北,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将西安交通大学(下称西安交大)建成了屹立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一进程淬炼熔铸了“西迁精神”。(记者 许祖华)

西安:体验民俗 欢度七夕

当日是农历七月初七,在陕西省西安市曲江新区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人们参与体验抛绣球、写婚书等传统民俗,用别样的方式欢度七夕佳节。(记者 张博文)

菜单
01007027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